网上炒股配资

发布日期:2024-09-14 22:29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股票配资体验 采访札记|看这篇获奖作品,学如何“淘金”“炼金”

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股票配资体验,Tastylive网站期货和外汇主管维奇奥(Christopher Vecchio)说,一些地区数据显示,中国在6月底买入黄金。

著名的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: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对于媒体记者来说,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。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:“发现”是一种力量,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。当然,对于如何发现新闻线索,大家各有妙招,可谓是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”。

本文以荣获第35届(2022年度)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新闻奖(通讯类)一等奖的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为例,谈谈我是如何发现这条线索,又是如何精心“烹饪”的。

从通讯员来稿中淘到“真金”

在全党全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过程中,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、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。宣传、报道这些故事、人物,是新闻媒体的义务和责任。

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,左江日报社不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、派出骨干记者深入一线采写,还精心设计版面,开辟专栏,及时编发本报记者、基层通讯员报送的稿件。

2022年10月的一天,我在审核报纸版面内容的时候,看到有一篇由宁明县融媒体中心提供的人物通讯,主要写的是60多岁的宁明县峙浪乡峙浪社区峙浪屯党支部书记刘日成带领党员、群众抗击疫情的故事。文章写得还算精彩,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些东西,毕竟,在当时全民抗疫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故事太多,内容同质化,导致人物形象难以“立”起来。然而,稿件中的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——“在参加疫情防控过程中,刘日成经常带着他的理发工具,给有需要的人理发。他已经连续24年义务为群众理发了。”

刘日成义务为群众理发

一名60多岁的基层党员,24年义务为群众理发。这不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吗?第一直觉告诉我——这是一块“真金”,值得好好“炼制”!

用心锤炼“真金”

线索终归只是线索,不等于新闻事实,新闻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把值得操作的新闻线索转化为新闻事实。这是根本。确定“刘日成”这个新闻线索后,我是这样把“新闻线索转化为新闻事实”的。

深入新闻现场抓“活鱼”

新闻摄影界有一句名言: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,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。新闻采访也是同样的道理。采访是写作的基础。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,要想写出生动的文章,那是纸上谈兵。不到现场不写稿,看似是常识,实则是标准。

记得那天,来到宁明县峙浪乡峙浪社区峙浪屯见到刘日成后,我并没有像往常的采访那样——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,听采访对象详细讲述相关的故事,而是坚持直接深入新闻现场。我跟着刘日成,先后深入他理发的三个现场,因为深入现场,我带着心去聆听、去感受,看到了刘日成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举一动,听到了群众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对刘日成的赞美。

刘日成跋山涉水去为群众理发

那些在现场看到的细节、听到的话语,深深打动了我,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精神共鸣。这正所谓:一深入就生动,一深入就深刻,一深入就精彩。只有深入才有可能深刻,因为能发现别人还没有看到的真相;只有深入,才有可能生动,因为能采掘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。我庆幸:我深入了现场,捉到了“活鱼”。

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形象

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是一篇人物通讯。人物通讯中,抓人物的行动细节,是展示人物性格、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。人物只有“行起来”“动起来”,才能“站”起来,“立”起来。

黑格尔在《美学》里说道:“能把个人的性格、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,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。”这句话告诉我们,要使人物有血有肉、形象丰满,不仅需要通过语言,更要通过让人物处于行动的活动状态中,从不同侧面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,从差异的处境中逐渐丰富人物的性格,使人物形象在活动中鲜明起来。

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一文,通过对刘日成行动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,刘日成任劳任怨、无私奉献的党员形象,像电影、电视镜头一样,清晰、高大地“站立”在读者面前,使读者如见其人、如闻其声。

在语言中展现人物心声

前苏联著名记者格里巴乔夫曾说:“语言,语言,语言,它既是我们的朋友,也是我们的敌人!可以把普普通通的事件写得有意思又有意义,也可以把英雄写得一般化,读起来枯燥无味。”

“言为心声”,人物语言最能表现人的个性、身份、学识、品味、动机和思想境界,所以文学作品经常用人物的语言甚至是长篇对话表现人物,优秀的新闻作品也是如此。

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一文中的直接引语,主要分为两部分,一是群众所说的,二是刘日成所说的。群众的语言,言简意深,又朴实无华,真实可信,自然流露出群众对刘日成的爱戴和赞美。刘日成的语言,质朴自然,却又真实感人,让读者看到了人物内心世界里一种本质的朴实的美,也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、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。

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。人物通讯,要避开人物自话自说,特别是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部分,如果由人物自己说出来的话,容易让读者产生人物自我吹嘘、邀功请赏的不舒适阅读感受。而本文巧借群众之口来定论,避开了这个误区。法国作家蒙田说:“我引用别人,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。”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一文,仅1422个字,就有13处直接引语,原汁原味地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,使报道更加真实、客观、可信,把刘日成这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、鲜明生动、亲切感人。也因为这些直接引语,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。

刊发于左江日报的获奖通讯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

几点个人感悟

回顾稿件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的采写经过,我有几点感悟。

距离近些再近些

新闻界有一句俗话:不到现场不写稿。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:“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,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,使他能看到、感受到,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。”要把读者带到现场,记者首先要深入现场,离新闻源近些近些再近些。浅水捉鱼虾,深海擒蛟龙。一个责任心强、有经验的记者,总是坚持到一线去、到现场去,珍惜自己现场亲眼看到的事实、亲耳听到的议论、亲身经历的过程,把功夫和着力点用在现场客观细致的观察、感受和思索上。

观察细些再细些

细节,常被称作“新闻的细胞”“通讯的血肉”。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,一篇新闻佳作,一定要有生活气息,这就需要有大量生动的细节;要想形象、真实、可信地表现人物,就要让细节说话。运用细节描写是增强人物报道可读性的有效途径。一个传神的细节描写胜过长篇累牍的泛泛之谈。而如果没有实地采访,没有亲身体验,就很难捕捉到打动人心的细节。所以,记者除了沉入新闻现场,还要努力练就自己敏锐的观察力,观察得细些细些再细些,细节越个性化,作品就越有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
行文活些再活些

人民日报短评《通力合作刹住长风》中说,“翻开报纸,我总是拣短文读,看到长的心里就嘀咕:先放放吧,等以后有空再读。结果长文章积了一大摞,却难得有机会拜读。”这个阅读感受的问题,应该是读者的共性问题。

在当下快阅读、浅阅读、易阅读的时代,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?我认为,那就是——篇幅短、段落短、句子短。《刘日成的“数字人生”》一文,包括三个小标题的73个字在内,仅1422个字,可谓篇幅短;全文总共分为26个自然段,最长的自然段仅121个字,最短的自然段为16个字,可谓段落短、句子短。

简短的文章,读来不费劲儿;短小的字数,让人看得更爽心。而短段、短句的行文,句式活泼灵动,简洁明快,节奏感较强,自然就受到读者的青睐。所以,要增强可读性强,在行文中应多采用短段、短句,让文章活些活些再活些。

来源 新闻前哨微信公众号

编辑 曾敏

二审 冯路玉

三审 陈发文股票配资体验

刘日成人物刘日新闻峙浪乡发布于:贵州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

Powered by 股票炒股配资开户-网上炒股配资-网上配资炒股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